完成长达21公里多的半程马拉松,人类运动员比拼的是体能和耐力,而电机驱动的人形机器人,角逐的是技术的先进性与稳定性。“大块头”为减轻负重需考虑更换质地更为轻便的材料,“小短腿”为保证供能必须带着续航更强悍的动力电池,各种体型的机器人都得适应地形、天气并顺利完成爬坡拐弯、跨越轨道、最后冲线等动作……届时,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运动员将并行奔跑,让公众更直观地看到前沿科技的发展水平。
这场“机器人总动员”,是技术的展示,也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又一次集结。从技术角度来看,目前的人形机器人既能干绣花、按摩这样的精细活,还能蹦跳跑、搬重物,甚至完成后空翻、回旋踢等复杂动作。但长距离动态平衡仍属于硬骨头,这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、环境感知、能源续航等核心技术都提出了很高要求。正如“天工队”技术负责人所言,若通过这次比赛,人形机器人进行长距离巡检或特种场景作业的能力能得到提升,其走进家庭服务人类便又更近了一步。
浪潮奔涌,未来已来。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体现,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、加快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专门提到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。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也提出,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,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,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,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。在实践中总结经验,在交流中汇聚资源,一定能创造更多“不可思议”的人机交互场景,人形机器人也将更好服务民生。
本次比赛的奖牌是机器人形状,奖牌背面,一块块电路板将北京亦庄的地标性建筑集结相连,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沃土跃然眼前。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,再到未来产业布局建设,大胆想象,勇于创新,在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引领之下,高质量发展动能将持续澎湃。